第102章 一郡抵一州
提醒主公,这十几万流民若处置不当,恐怕会让东海百姓陷入泥潭。”
“短期的发粮,施粥无法根治流民问题,相反容易激起流民和本地人的矛盾,甚至演变成民变。”
刘备心说我也没想做慈善啊,你是不是对我有些误会?
刘备笑道:“那需如何赈济流民?”
徐庶道:“需要配套土地分配、生产扶持等长效政策制度。”
“我有一计,只要熬过这个冬天,来年主公的实力定能倍增。”
刘备没想到,竟是收拢流民这一仁义之举吸引到了徐庶,让徐庶主动上门献策。
否则的话,即便他来参观东海,也是不声不响地参观吧?
徐庶大概讲述了他的想法。
其实就是类似于刘备的以工代赈方案,将流民转换为生产力。
事实上也是按照西汉的赈灾政策升级而来。
与刘备的方案不谋而合。
刘备的方案都是大方向,细节常常需要荀衍来补充。
这下好了,荀衍自己不用补充了,直接照抄徐庶的作业就好了。
荀衍对这个新牛马是愈发欣赏了。
刚来的时候还说略懂,结果文韬武略样样超越常人。
这真的是只读了两年书的人吗?
果然能让主公出门相迎的人才都是妖孽般的存在啊。
刘备笑道:“那便依元直所言,给他们分地,开垦新田,挖好水渠,以备来年开春播种。”
“同时,水车,住房,修路也要跟上。”
水车,修路也要跟上啊?
徐庶连忙道:
“不可!我建议不建水车,住房的话,两户人一间茅屋安置好即可,修路也暂时不必了。”
“十几万流民要过冬,应该优先把这些钱财用于购置柴火,被褥,让流民能够安全渡过寒冬才是首要任务。”
过冬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个大问题,每年被冻死的不少。
荀衍道:“其实我们原计划是一户一间茅屋,确实财政上有点吃紧。”
徐庶惊讶地看了荀衍一眼。
不是!
你们原本的计划这么离谱的吗?
一户人一间茅屋?
那不得准备一亿钱?
还要建水车,准备过冬物资?
那不得两个亿打底?
你们哪来那么多钱?
刘备和荀衍相视一笑。
刘备道:“看来元直还不清楚我们的实力啊。”
说着,刘备从身后书架上抽出一本总账,
“元直请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