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零三章 雨林里的直升机
好理解,东非从一开始就是国家队下场,投入了大量资源。
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东非可没有私人亦或者民间团体,有充裕的资金来投资直升机研发,毕竟当时东非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。
因此,在恩斯特的主持下,东非于1893年,在姆贝亚市正式成立了东非第一家直升机设计局,最终经过长达近三十年的努力,才正式推出了猎鹰号。
这个过程不可谓不漫长,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,对于当时东非而言,直升机是完全陌生的东西,彼时,世界都还在研发各种“飞行器”,就比如热气球,飞艇,甚至是飞碟,还有各种天马行空的飞行方案,而直升机只是其中“微不足道”的一条技术路线,东非就已经把“直升机”作为国家军事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。
要知道在19世纪九十年代,东非还是世界知名的“山寨”大国,虽然东非军工能力不弱,但基本靠抄袭和模仿,就比如步枪直接从德国获得技术,舰艇学习奥匈帝国等等。
至于自主研发,对于当时的东非而言难度很大,而“直升机”这种完全没有见过实物的东西,东非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一步步摸索。
虽然九十年代,东非的高等教育已经颇具规模,但是也只是有规模,真正本国培养的尖端人才,一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后,才开始彻底迸发出来。
这也使得二十年代,东非在技术领域迎来了一次爆发式发展,维持了东非在电力,机械制造,汽车,航空航天,通信等领域的优势。
在此前,东非虽然在这些新兴产业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,但基本上是靠“取巧”的方式得来的。
最典型的就是东非的汽车产业还有电力产业,这两项产业东非之所以能挤进世界第一梯队,并不是早期东非教育和科研有多厉害。
而是靠着莱茵皇室,也就是那时的黑兴根王室,在欧洲,尤其是德意志地区进行投资,借助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人才,技术和教育发展起来。
通俗来说,就是“借鸡生蛋”,这只鸡就是德意志地区,然后,东非亦或者说黑兴根王室把“蛋”拿到东非,这样东非就有了独立生产汽车,电力设备的能力。
可是,技术和人员都不是东非本国人,而是原本德意志地区的人,他们是在德意志地区教育和培养出来的。
东非想真正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,就必须建立本国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实际上刚刚进入20世纪初,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,当时东非本土培养的高端人才,还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,而欧洲方面